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營利事業汰換車輛取得退還減徵貨物稅

營利事業汰換車輛取得退還減徵貨物稅 應列為成本或未折減餘額之減項

營利事業汰換老舊車輛,依貨物稅條例第12條之5或第12條之6規定取得退還減徵之貨物稅稅額,非屬所得性質,應於申請年度列為資產成本或未折減餘額之減項。

財政部南區國稅局表示,營利事業購買符合貨物稅條例第12條之5或第12條之6規定之新車,如於購買當年度申請退還減徵之貨物稅稅額,應列為該資產成本之減項。如於購買之次年度始申請退還者,則應於申請時列為該資產未折減餘額之減項,依所得稅法第52條規定計算折舊。

該局舉例說明,甲公司於11211日新購大貨車1輛並報廢老舊大貨車,新車取得成本為480萬元,耐用年數5年,預估殘值80萬元,並於當年度申請退還減徵之貨物稅稅額40萬元,甲公司辦理11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應以新車帳面價值440萬元(取得成本480萬元-減徵之貨物稅稅額40萬元)扣除預估殘值80萬元後之金額,按耐用年數5年計算每年應提列折舊費用72萬元【(帳面價值440萬元-預估殘值80萬元)÷耐用年限5年】,惟甲公司於辦理112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未將退還貨物稅稅款40萬元入帳,即未列為新購大貨車成本減項,仍列報折舊費用80萬元,致虛列折舊費用8萬元,除補徵稅額,並遭依所得稅法第110條規定處罰。

該局提醒,營利事業車輛汰舊換新取得退還減徵之貨物稅,應注意相關列帳規定,以免因虛增折舊費用而受罰。

藝術轉動社區 × 澎湖駐村創作


藝術轉動社區 × 澎湖駐村創作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攜手澎湖縣政府文化局,今(5/28)日在澎湖縣湖西鄉鼎灣社區舉辦《潮汐記憶的詩性神話編年--藝術家謝騆瑜駐村發表》展覽開幕活動,出席人員包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組長楊雅琪、澎湖在地藝術家洪根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局長陳鈺雲、湖西鄉鄉長陳振中、鼎灣村村長洪良利、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主持人吳瑪悧與駐地藝術家謝騆瑜、土土實驗工作室、衣谷艸容製造所等人,鼎灣社區居民熱情參與,場面熱絡。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組長楊雅琪表示,「藝術轉動社區計畫」自2023年「洪根深鼎廬藝動基地」啟動以來,已薦送5組藝術家進駐鼎灣社區;感謝根深老師無私提供祖厝、鼎灣村村長與居民熱情接待藝術家,讓藝術深植地方,促進藝術與社區對話。

藝術家洪根深表示,鼎灣村是他成長的地方,祖厝能夠轉化為藝術基地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希望透過藝術家進駐與創作,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並與鼎灣的在地文化激盪出更多對話與可能性。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局長陳鈺雲表示,文化局與臺南生活美學館合作,持續推動藝術轉動社區計畫,讓藝術成為連結社區與外界的重要媒介,進一步提升地方的文化能見度與公共參與。澎湖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本次進駐藝術家以澎湖水道出土的動物化石為靈感進行創作,讓人眼睛一亮。透過藝術家的駐地創作,不僅讓在地故事與議題被重新詮釋,也激發出更多元的文化表達方式。

藝術轉動社區計畫主持人吳瑪悧表示,藝術家謝騆瑜進駐澎湖期間,在澎湖鼎灣社區、望安花宅聚落、將軍澳嶼進行觀察與田調,運用實驗性的文字與複合媒材,呈現島嶼生態變遷與物種存續議題,打造出結合想像與現實的創作。期盼藝術家在進駐過程中也能夠引發在地共鳴、打開居民更寬廣的想像視野。

藝術家謝騆瑜在鼎灣活動中心展出《潮汐記憶的詩性神話編年--藝術家謝騆瑜駐村發表》,為其長期創作《滅絕物種的生活模式》系列的全新延伸。作品結合澎湖出產的章魚、已滅絕的鬣狗與外來種銀合歡等意象,反思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並想像人類與滅絕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共生關係。



---------------------------------------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新化地政事務所於5月8日藉由舉辦感恩送花活動

思念的五月,新化地政事務所於5月8日藉由舉辦感恩送花活動,由主任陳聖智率領主管親自向同仁與洽公民眾獻上康乃馨,傳達對母職辛勞的肯定與祝福,對女性在家庭與職場中所承擔的多元角色致上敬意。
臺南市政府地政局局長陳淑美表示,地政機關中女性從業人員比例逐年提升,展現出專業與責任並重的高度能力。地政設置女性專用淋浴間,執行登月計畫,為實踐《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核心精神的作為,要求各單位持續落實性別主流化政策,透過活動宣導深化公務體系對性別議題的理解與支持,並強化性別影響評估、友善職場及性平教育等措施,營造多元、平等、尊重的工作環境,讓更多女性在工作與生活中發光發熱。
陳主任聖智說明,地政業務與人民的財產密切相關,而其中隱含的性別議題往往不易被察覺。例如婚後財產應如何登記始能保障配偶雙方權益,以及財產繼承與財產受贈之性別平權,都是性別平等政策應被落實的具體面向。今後將偕同員工將節日感恩轉化為推動性別平等與職場尊重的行動實踐,讓每一位民眾在洽公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尊重與關懷,讓平權意識在基層深耕、在社會發芽。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臺灣府城隍廟創廟356週年與臺南建城300年雙重歷史盛事

臺南大學首度迎接府城隍遶境神轎進校園 
2025年適逢臺灣府城隍廟創廟356週年與臺南建城300年雙重歷史盛事,由臺灣府城隍廟發起主辦的年度宗教文化大典「府城隍 巡城祭」,於5月3日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結合全臺11間城隍廟共同參與,組成盛大的遶境隊伍,自大東門起駕,依序巡行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最終回鑾至臺灣府城隍廟,象徵城隍巡視舊府城四門、庇佑地方、護佑黎民,呈現出臺南這座古城信仰與城市記憶交織的深厚文化底蘊。
今年巡城路線特別納入國立臺南大學,為百年學府歷史寫下宗教文化首次進入校園的重要一頁。當日上午九時,遶境隊伍將抵達南大校園,由校長陳惠萍親自率領師生迎駕,現場超過100位師生共同參與盛典,展現大學社群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支持。來自全臺各地的13頂城隍神轎,也在南大舞獅隊的引導下浩浩蕩蕩進入校園,現場氣氛莊嚴而熱烈,吸引眾多師生與市民駐足觀禮,場面蔚為壯觀。
尤其南大38位學生組成特色書生隊伍,身穿古風書生服、背負書簍,手持經卷,步伐整齊地行進於遶境行列中,儒風雅韻與宗教儀典相映成趣,成為整場活動的一大亮點。學生們以書生形象參與祭典,不僅展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象徵學術與信仰的結合,代表知識的傳承與精神力量的延續,廣受現場民眾與宗教團體肯定與讚賞。
此次巡城活動對南大而言,具有文化傳承與教育實踐的多重意義。南大長期致力於推動地方學研究,旗下的「臺南學中心」自創設以來,數十年如一日地耕耘臺南地方文化、歷史與民俗研究,推動「臺南學」成為地方知識的重要支柱。此次師生大規模參與遶境盛事,正是南大深耕地方、融入社會的具體實踐,不僅是對地方文化的一次敬禮,也是研究成果落實於生活與社會中的真實展現。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陳惠萍表示,這是一場讓學術與信仰相互對話的難得機會。南大作為臺南最具歷史代表性的學府之一,能夠成為巡城祭儀的重要節點,讓學生不只是從書本中學習臺南,也能親身參與、體驗並理解臺南城的文化脈絡與信仰價值,是一種跨域學習與文化傳承的具體展現。
城隍信仰歷來承載著城市治理、庇護百姓的精神象徵,而此次以遶境形式連結城門、學校與市民社會,不僅讓傳統信仰與現代教育產生交集,也象徵著城市歷史與當代文化的融合,為臺南三百年城慶注入深刻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意涵。
隨著隊伍返回臺灣府城隍廟,為此次「府城隍 巡城祭」畫下圓滿句點,也為南大與臺南城市之間的文化連結添上一筆鮮明註解。未來,南大將持續深耕在地,攜手地方社群推動文化保存與知識推廣,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守護臺南這座歷史古城的文化資產與精神價值。

南大114級畢業生自信迎向未來

  國立臺南大學114級畢業典禮於6月7日隆重舉行,共有1,418位畢業生完成階段性學習旅程,邁向人生下一段旅途。畢業典禮當日由鐘樓鳴鐘揭開序幕,接續前往臺南孔廟進行傳承自1949年的祭孔儀典,下午則在中山體育館舉行正式典禮。整日活動串連百年精神與當代風貌,為畢業生與親友留下難忘...